全国研究生考试刚刚考完,比较一下中美研究生制度

尊游百科 研究生 74 0

  1826年哈佛学院首先开设了研究生课程,招收培养研究生层次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开端。从1937年开始,在哥伦比亚等4所大学里开始共同使用同一套试题,作为这四所大学招收研究生的标准,这就是美国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考试的前身。经过6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以组织和实施GRE为核心的美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已经发展为最有成效的入学考试制度之一。我国于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考试,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20多年来,研究生教育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中美两国研究生招生管理权不同

    美国大学享有很高的招生自主权。美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权有着明显的民间性,美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GRE,并不是美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持或举办的全国统一考试,而是由若干大学的研究生院相约实施而成,它的成绩是录取研究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国家一般只通过拨款及立法影响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和培养。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计划由各个学院自行确定,各个学校研究生的录取名额一般都是根据申请者的情况和研究生导师申请的课题和科研经费来确定的,没有数量上的严格限制。

    我国现行硕士研究生选拔制度是一种统一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化运行管理模式,计划体制色彩浓厚。从招生计划的审批到报考条件、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和录取名单等,都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下进行的。入学考试试题主要由两类人员参与编制:政治、外语和一部分综合知识试题由国家主管部门聘请本地区的有关专家出题;专业课由各招生单位聘请各专业导师来命题。整个过程行政命令贯穿始终。

    二、中美两国研究生考核方式不同

    美国大学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采用学分制,30学分的课程计划包括8门课24学分,学位论文6学分。学校对课程的选修范围、内容、深度都有一定的规定。美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艮重视基础训练。一般要求学习30学分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并要求掌握2门外语。不过,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对课程的要求有很大差别,博士用于学习和科研的时间分配也有很大的差异。博士生在选择导师和做论文之前,必须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取得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

    目前,在我国400所培养研究生的学校中,仅有三分之一实行学分制,其余均是学年制。学分制尊重学生的差异,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我国发展“学分制”,有利于促进教学思想的转变,克服教学过程中“同步化”和“一刀切”现象,使教学计划富有弹性,获得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使人才培养获得最大教育效益成为可能。

    三、中美两国课程设置不同

    美国为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和各种职业对现代知识的综合要求,重培养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许多学校开设了跨学科的课程,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学生不仅可以跨专业、跨系,还可以跨学校进行学习。指导教师不局限于本校,可以跨学校和到有关科学院、研究中心去聘请。许多大学还建立了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要求研究生除了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自然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技术科学领域都要具备一定基础知识,以提高其学习研究兴趣和能力。

    我国目前的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必修课占全部课程的比例大约是60%,选修课为30%,实行教学和科研并重。从必修课设置的比例看,课程门类过多,且有重复开设的现象,而选修课太少,专业面太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法不同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学习与科研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参加大量的科研活动,培养提高其科研能力。实践证明,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这种科研与学习密切结合的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勇于创造的实践能力很重要,是提高科研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习惯于将学生按照不同学科、专业划分,以传授有关学科的知识为主,教学内容和方法多年不变,在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欠缺。有些专业学科结构也不够合理,不少课程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脱节,与当代科技前沿脱节,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对专门人才多样化的综合要求。

    五、中美两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

    美国研究生的培养是由一位指导教师和一个由3—4名具有不同专长的教授(至少请一些外校或外来的教授)组成的指导小组具体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这种多学科交叉的引导方式,实现了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接受不同观点的熏陶,也可加强对适应知识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实行导师个人负责制,它在强化各个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导师的权利和责任等方面是完全必要的。但面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到来,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再加上高校师资的相对有限,结果使导师和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衡,从而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六、中美两国研究生淘汰制不同

    美国每年都有一部分研究生因不能通过论文答辩而无法获得学位,据统计,一般研究生院淘汰率在 10%-15%之间,名牌大学甚至达到30%-40%。所以,美国的研究生入学率高,淘汰率也很高,这种“宽进严出”的政策,使得学生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当中,这也就保证了研究生的高质量。

    我国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采取“严进宽出”的政策。这种政策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引入“淘汰制”有利于研究生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

    七、中美两国硕士学位类型不同

    美国大学授予的硕士学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学术性硕士学位,如文学硕士(M.A.)和科学硕士(M.S.)。文学硕士主要在人文、艺术等学科中授予。科学硕士主要授予理、工、农等学科的硕士生。二是专业性硕士学位。这是从事某一职业之前必须进行的一项培训,有的成为取得某种职业执照的先决条件。从20世纪初,美国硕士学位类型多样的特征之一就是专业硕士学位的迅速发展,教育、农学、艺术、工商、城市规划、工程、社会工作等学科纷纷设立硕士课程,其中,教育专业硕士的规模最大,这主要是回应了20世纪初的教师专业运动。

    目前我国硕士生培养依旧沿用以前的单一的学术性的培养模式,培养类型也以科学硕士或文学硕士为主。尽管从1990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批准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建筑学专业学位、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等专业硕士学位,但从总体看,发展仍显滞后。

    八、中美两国研究生经费与奖学金投资体系不同

    美国对研究生经费投资巨大,近十几年来,美国高校每年得到1400亿美元的经费,其中85%拨给了200所左右的研究型大学。企业界向大学投入的赞助每年也在15亿美元以上。美国有20所以上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每年办学经费都在10亿美元以上。一些大企业,如IBM、英特尔公司等,均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除了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对学生进行各种资助、给予贷款外,各大学还纷纷建立了完善的资助体系。研究生申请的资助项目很多,这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特别奖学金、管理奖学金、减免学费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助教助研奖学金,这些奖学金都是通过学生的工作和劳动获得的。包括给本科生上课,批改作业,指导本科生学习等工作。助研工作包括在实验室帮助老师收集资料信息,协助导师做实验等工作。

    中国大学由于经费渠道少等原因,对研究生的资助较少,学校资助体系还不完善。目前对公费生依然采取免收学费外加补助的政策,根本不考虑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而造成公费生由于缺乏竞争环境而不重视学业的情况。另外一些重点大学虽然设有助教、助研、助管等资助方式,但由于建立时间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只有很少一部分研究生能获得代课或帮助导师进行科研的机会。

    通过以上对中美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研究生教育在许多方面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较大的改革。只有通过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身,我国研究生教育才能完成为现代化建设培养精英的神圣使命

标签: 研究生考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